
昨日论「辰」,我们领略了春雷震震、胃土化谷的变革之力。
今日,我们顺承地支之气,探求一个形若婴孩、质禀纯阳的字—「巳」。此字简体繁体相同,皆为「巳」。
它位居第六,象征四月,阳气臻于鼎盛,阴气初萌于下,正是万物生长、形态完备之时。学生问:昨日讲“辰”字如雷震沃土,主胃腑之纳化。
今日这“巳”字,《说文》释为“巳也,四月阳气已出,阴气已藏”,其甲骨文却像胎儿。
这“阴尽阳纯”之象,在人体中如何主“气血布散”之职,又与何脏相应?答: 此问直指阴阳转换之玄机!由辰入巳,标志着阳气的发展达到了全盛的顶点。
「巳」字所描绘的,是阳气布满周身,无所不至的状态。
在人体,它精准对应着 “脾” 的核心功能— “主运化”与 “主统血”。一、 字源探幽:胎儿与阳气的完备之形1. 甲骨文与金文中的“胎儿”
甲骨文和金文的「巳」字,正像一个大头、蜷身的胎儿形象。
其本义即是“子”,与“子”字同源,后分化。
故而“巳”承载着生命成形、生机完备的原始意象。
2. 《说文解字》的气化升华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巳,巳也。四月,陽气巳出,陰气巳藏,萬物見,成文章。”
此解极为精妙!
它说“巳”代表四月,此时阳气已经完全出现(巳出),阴气已经完全藏伏(巳藏),万物显现,形成华美的景象(成文章)。
这描绘的正是阳气发展到了充盈、饱和、布散周身的极致状态。二、 字理入医理:脾主运化,如阳布四方这个字源的智慧,与中医的脾脏功能学说丝丝入扣。 “胎儿成形”与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: 胎儿在母体内,依赖母体气血的濡养而生长发育。
这正对应了脾 “主运化” ,将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,并输布至全身,以滋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的功能。
巳时(上午9点至11点)脾经当令,如同胎儿娩出后,开始独立地从外界吸收营养(胃纳)并转化为自身能量(脾化)。
脾脏健运,则气血充足,肌肉丰满,四肢强健,正如四月“万物见,成文章”的繁盛之象。
“阳气巳出”与“脾主升清”: 阳气布满四方,其势是向上、向外的。
这对应了脾 “主升清” 的功能。
脾将水谷精微等“清阳”之气,上输于心肺、头面,以荣养清窍,维持内脏位置。
若脾不升清,则清阳下陷,会导致头晕、目眩、倦怠乏力,甚至久泻、脱肛。
“阴气巳藏”与“脾主统血”: “阴气巳藏”,意味着阴液、阴血被安稳地固摄在体内。
这对应了脾 “主统血” 的功能。
脾气充足,则能统摄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而不致逸出脉外。
若脾不统血,则会出现各种慢性出血症状,如肌衄、齿衄、女子月经过多等,这便是“阴藏”失职的表现。三、 经典印证:脾脉者土也,孤脏以灌四傍《素问·玉机真藏论》言:“脾脉者土也,孤脏以灌四傍。”
这句话是“巳”字功能的最佳注脚。
脾属土,位居中央,不像肝心肺肾有明确的季节对应,故称“孤脏”。
但其功能却是灌溉四方,将气血精微布散到心、肝、肺、肾所有脏腑。
这正体现了“巳”时阳气布散周身、无所不至的特性。四、 临证体悟:借巳时之气,助运化之能在临床上,对“巳”字的领悟,是治疗虚损性疾病及血证的关键。1. 诊法体悟:
察肌肉: 肌肉消瘦、四肢无力,是脾失健运,气血生化不足。
观出血: 血色淡红、淋漓不断,伴气短乏力,多是脾不统血。
问精神: 巳时反见困倦思睡,多是清气不升,浊气不降。
2. 治法方药:
对于脾虚运化无力,导致的食少、腹胀、便溏、倦怠,我常在巳时或方中参入 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的参苓白术散 之意,健脾益气,化湿和中,借巳时脾经气血旺盛之势,增强药力。
对于脾不统血之证,我常用 《济生方》的归脾汤,益气补血,健脾养心,使气能摄血。
对于脾虚清阳不升之眩晕,我则用 《脾胃论》的补中益气汤,升阳举陷。
对于所有患者,我常嘱其巳时(工作学习的黄金时段)可稍事活动,避免久坐,以顺应脾主四肢、主运化的气机,助气血流通。总结一下:可见「巳」字,从胎儿的完备生命,升华为阳气布散、万物华茂的气化之象。
它告诉我们,生命的繁盛在于源源不断的气血供应与周流不息的输布网络。
脾,便是我们身体的“巳”阳之脏,是气血的化工厂与配送中心。
临证时,健脾胃以资化源,升清阳以荣头面,统血液以守营阴,皆是调“巳”之法。
旨在使人体气血如四月阳光,温煦充沛,无处不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杠杆炒股,10倍配资公司,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