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学生:“气为血之帅,血为气之母”,气血相依是中医的核心。
我们已明了“气”的玄机,那这个“血”字,从古文字看,是如何体现其“奉生之本”的含义的呢? 答: 气血如同一对阴阳夫妻,不可分离。
解透了“气”的灵动,再来看“血”的沉静,方能领悟完整的生命图景。
这个「血」字,内涵极其丰富。 一、 甲骨文里的“祭器”—生命与敬畏的象征 1. 甲骨文的“一点乾坤”:甲骨文中的「血」字,写作一个器皿的形状(类似于“皿”),中间加上一个小圆圈或一个小点。
这个象形极为传神!
它描绘的正是古代祭祀时,将牲血盛于器皿之中的场景。
那一点,就是殷红的血液。
2. 神圣的生命之液:在古人看来,血,不仅是红色的液体,更是生命的精华和灵魂的载体。
《说文解字》直言:“血,祭所薦牲血也。从皿,一象血形。”
在祭祀天地祖先的重大仪式上,用“血”来献祭,本身就表明血是极其珍贵、充满灵性的物质。
这为我们理解中医“血”的概念,奠定了文化的基石—血是神圣的,是生命的本质物质之一。 二、 字理入医理:一滴血里见乾坤 这个字形,完美地融入了中医的藏象理论之中。 “皿”与“中焦脾胃”:字形的“器皿”(皿)象征着什么?
正是我们的脾胃!
《灵枢·决气》篇说:“中焦受气取汁,变化而赤,是谓血。”
脾胃这个“仓廪之官”,就像一个大容器(皿),接受水谷,将其腐熟运化,提取其中的精微物质(“汁”),再通过心肺的作用,将其变成红色的血液。
所以,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这个“皿”字,就是“中焦化血”原理的绝佳图示。
那“一点”与“心主血”:器皿中的那一点血,由谁来主导其运行呢?
是心。
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说:“诸血者,皆属于心。”
心主血脉,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动力。
那一点血,必须在“心君”的主宰下,才能循环不休,濡养全身。
血的归宿与“肝藏血”:血液运行于脉中,但需要有个“仓库”来调节它的盈亏,这个仓库就是肝。
《素问·五脏生成篇》又说:“人卧则血归于肝。”
当我们休息时,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储存起来,如同将宝物收归库房;
活动时,肝又把血液释放到全身。
这一藏一泄,维持了血液量的稳定。 所以,一个简单的「血」字,其结构竟暗合了三大脏腑:
生化于脾(皿),主宰于心(点),藏摄于肝(库)。
这难道不是造字者的智慧吗? 三、 经典印证: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《灵枢·营卫生会》篇说:“血者,神气也。” 这里的“神气”,就是指精神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。
血虚的人,常会出现心悸、失眠、多梦、健忘,正是因为血不能濡养心神。
这与甲骨文中血作为“灵魂载体”的神圣意味一脉相承。
血足则神旺,血亏则神怯。 四、 临证体悟:治血即是治心、治肝、治脾 在临床中,调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。
遇到一位中年女性患者,面色萎黄,唇甲色淡,头晕心悸,失眠多梦,月经量少。
舌淡苔白,脉细弱。
这就是典型的心脾两虚、血不养神之证。
病机分析:
脾(皿)虚,生化之源不足,导致血虚;
血虚不能上奉于心(点),则心失所养,神不守舍。
治法方药:我的思路就是益气补血、健脾养心。
常用归脾汤加减。
方中黄芪、党参、白术、甘草(四君子汤底)用来强壮“皿”(脾胃),以开气血生化之源;
当归、龙眼肉直接补血;
酸枣仁、远志、茯神用来养血安神,安抚“心君”。
这就是围绕一个“血”字,对心、脾、肝进行系统调理的活生生案例。
若见舌有瘀斑,脉涩,则是有瘀血,需用桃红四物汤之类活血化瘀,让血液这个“活”的物质重新流畅起来。 可见「血」字,从甲骨文祭祀中的神圣液体,到中医学里濡养全身的阴津,其内涵始终围绕着 “生命”与“神志” 两大核心。
它由水谷精微化生,由心主导运行,由肝调节储藏。
一个字,勾勒出了一幅完整的中医血液生理病理图谱。
它与“气”一阴一阳,共同构成了我们活生生的、有神有形的生命。 学生:真是豁然开朗!
原来“血”字的结构里,竟藏着心、肝、脾三大系统的协作密码。
血虚、血瘀等病症的根由与治法,也一下子清晰了许多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票杠杆炒股,10倍配资公司,中国股票配资网在线登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